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干货
分享
“买单出口”10月会倒查!现在如何“亡羊补牢”?
来源:跨境易税通 作者:

国税总局2025年15号、17号公告构筑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即将在10月1日正式生效。新规不仅彻底封堵了“买单出口”的灰色操作空间,更将对2025年1-9月期间已发生的买单出口业务进行追溯核查。

  核心提示: 国税总局2025年15号、17号公告构筑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即将在10月1日正式生效。新规不仅彻底封堵了“买单出口”的灰色操作空间,更将对2025年1-9月期间已发生的买单出口业务进行追溯核查。企业自救的窗口期仅剩最后两个月!

  一、10月大限将至,“买单出口”为何必死无疑?

  “买单出口”的实质是借用他人资质掩盖真实货主,违反海关“如实申报”规定,更可能触及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红线。以往因数据孤岛、取证困难,这一模式得以存续。但国税2025年两大重磅公告的出台,宣告了其末日的到来:

  1.平台数据全报送(15号公告): 亚马逊、Temu、独立站等所有电商平台,必须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全量卖家身份信息、收入明细(含退款、非货币收入折算)、订单流水。这意味着平台上的每一笔真实交易主体都被锁定。

  2.代理责任穿透(17号公告核心): 货代、外综服等代理出口企业,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必须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境内真实生产销售企业)的名称、税号及出口金额,并附报《代理出口企业受托出口情况汇总表》。

  致命后果: 若代理企业未报送、报送错误(如填写报关行)或隐瞒真实货主,该笔出口业务将视为代理企业“自营出口”,需按全额出口货值(而非代理费)缴纳25%企业所得税!例如:代理出口1000万货物,若无法关联真实货主,代理企业需补税约250万!

  3.数据交叉核验闭环: 税务机关通过“金税四期”,将平台数据、企业申报数据、海关报关单进行实时比对。平台显示某卖家收入100万,但税务申报为0或未关联该卖家?系统瞬间触发预警!

  二、为何能倒查1-9月?追溯机制深度解析

  新规10月1日生效,却为何能覆盖全年业务?关键在于17号公告对预缴申报“累计申报属性”的运用与15号公告平台数据的回溯:

  1.法定累计申报义务(法律根基): 《企业所得税法》及17号公告文明确规定,企业在10月进行第三季度预缴申报时,必须填报1月1日至9月30日的累计经营数据。这是企业的法定义务。

  2.10月申报=全年“合规审计”点: 若企业在10月这次关键申报中,未如实申报或修正1-9月期间的“买单”行为(即未在申报表或《汇总表》中关联真实货主),即构成《税收征管法》第63条规定的“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3.平台数据提供“铁证”(15号文回溯): 平台需在10月31日前报送2025年1-9月的全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将其与企业在10月申报的数据进行比对。平台显示卖家A出口500万,但货代申报未关联A?直接坐实虚假申报!

  4.海关数据兜底核验: 税务将调取海关2025年全年报关单,核验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发货人”与税务系统里申报该笔收入的主体是否一致。不一致?按报关单日期追溯!

  总结追溯路径: 平台数据(锁定真实卖家)→ 企业10月申报(暴露是否关联)→ 海关数据(验证一致性)→ 触发处罚。

  三、亡羊补牢!1-9月买单企业的紧急自救指南

  面对10月的追溯风暴,2025年1-9月有过买单出口的企业必须立即行动:

  阶段一:紧急自查与税务补救(8月内完成!)

  1.全盘扫描历史业务:

  调取2025年1-9月所有报关单,逐笔核对报关主体与实际货主是否一致,标记所有“借壳”业务。

  精准测算风险敞口: 按内销标准计算潜在补税(增值税13% + 企业所得税25%)及滞纳金(日万分之五,年化18.25%)。例如:1000万买单货值,潜在税负约380万(130万增值税 + 250万所得税) + 滞纳金。

  2.主动申报纠偏:

  通过电子税务局“历史业务纠偏”通道,主动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此举可争取减轻罚款(如深圳某服装企业主动补缴后罚款比例降至0.3倍)。

  保留所有整改证据。

  阶段二:模式切换与凭证重构(9-12月核心)

  1.选择合规替代路径:

  1039市场采购贸易: 适合小批量、无票货物(单票≤15万美金)。在义乌、常熟等试点注册个体户,免征增值税(不退),综合成本较买单降约30%。

  正规代理出口: 无资质中小企业的优选。签订清晰代理协议(服务费1%-3%),由代理方合规报关并留存委托证明,大幅降低查验风险。

  申请自营出口权: 年出口额较大(如超5000万)企业的长远之策,可享退税及AEO认证红利。

  2.重构“四流合一”证据链:

  货物流: 补签与实际货主的购销合同,留存物流提单。

  资金流:通过公户补录或修正收汇记录,彻底摒弃地下钱庄流水。

  票据流: 向供应商补开或协商代开增值税发票。

  单证流: 确保报关单信息与真实交易链匹配。

  技术加持: 使用区块链(如腾讯云TBaaS)对关键历史凭证存证,应对追溯稽查。

  阶段三:风险隔离与信用修复

  1.筑法律防火墙: 与参与过买单的货代签订《历史业务责任切割协议》(需律师审核)。考虑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覆盖潜在历史问题引发的补税风险。

  2.修复纳税信用: 处理非正常户等标记(清缴欠税+罚款)。连续6个月合规申报后可申请信用评级上调(D级→C级)。

  四、拥抱合规:技术赋能与政策红利

  1.部署AI合规工具:

  引入关务ERP系统,实现平台订单→税务申报→报关单的自动映射,杜绝“三单不一致”。

  2.抢抓政策窗口:

  海南自贸港中转: 利用其中转优势,加速国内环节税返还。

  税收优惠: 如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20%)、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17号文明确预缴即可享受!)。

  结语:合规转型,刻不容缓

  15号公告、17号公告构筑的“平台数据→税务核验→海关比对→双向追责”闭环,已将“买单出口”彻底埋葬。10月不仅是新规起点,更是对全年买单业务的“清算点”。企业唯有穿透至真实货主、重构四流凭证、拥抱数字化合规工具,才能在“实质穿透”监管时代生存发展。

  易税通提醒: 历史买单业务的清理、合规路径的选择、证据链的重构,均需专业判断与精准操作。窗口期紧迫,立即启动“税务体检”,制定个性化合规方案,化政策阵痛为竞争新优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执行新准则,“营业外收入”核算范围变了

    根据现行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说明:(利润表)“营业外收入”行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除营业利润以外的收益,主要包括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企业接受股东或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经济实质属于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的除外)等。该项目应根…

  • “投资收益”归集口径,税会有差异

    笔者在实务中发现,一些跨行业企业在适用政策过程中,容易弄错投资收益的计算口径,从而引发一系列税务风险。相关企业对此应高度关注。

  • 一张假发票引发的合规思考

    大连五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佳国际)曾因一张意外流入的假发票而受到税务部门处罚,在相关记录被公开后,公司业务一度受到不小的影响。

  • 提升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风险防控精准度

    商品混凝土行业是建筑业的重要配套领域,其生产经营具有原材料购进渠道多、销售周期短、资金流动快等特点,一些企业存在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申报滞后等问题。国家税务总局阜康市税务局结合商品混凝土行业特点,采取数据共享、构建指标模型、分类辅导培训等举措,推动行业…

  • 年终关账这些雷区千万别踩!“其他应收款”余额过大?

    “其他应收款”不是企业的“避税天堂”,处理不当反而容易成为税务稽查的“突破口”。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控制、定期清理款项,是规避相关税务风险的根本之道。

  • 增值税法视同应税交易条款的立法逻辑与实践解析

    设定视同应税交易条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多收税,而是为了维持增值税链条的连续性,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要稳稳地传递下去。此外,设定视同应税交易条款的另一个目的 ,也有“反避税”的含义在里面,防止明明销售了却谎称无偿赠送,从而少缴增值税。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4
对构建“税费皆重”格局的思考
5
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一)
6
数字经济税收“双支柱”问答:支柱二GloBE规则十五问
7
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环保税申报事项与问题解答
8
2022年第四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关注这些新变化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买单出口”10月会倒查!现在如何“亡羊补牢”?
跨境易税通
国税总局2025年15号、17号公告构筑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即将在10月1日正式生效。新规不仅彻底封堵了“买单出口”的灰色操作空间,更将对2025年1-9月期间已发生的买单出口业务进行追溯核查。
 

  核心提示: 国税总局2025年15号、17号公告构筑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即将在10月1日正式生效。新规不仅彻底封堵了“买单出口”的灰色操作空间,更将对2025年1-9月期间已发生的买单出口业务进行追溯核查。企业自救的窗口期仅剩最后两个月!

  一、10月大限将至,“买单出口”为何必死无疑?

  “买单出口”的实质是借用他人资质掩盖真实货主,违反海关“如实申报”规定,更可能触及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红线。以往因数据孤岛、取证困难,这一模式得以存续。但国税2025年两大重磅公告的出台,宣告了其末日的到来:

  1.平台数据全报送(15号公告): 亚马逊、Temu、独立站等所有电商平台,必须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全量卖家身份信息、收入明细(含退款、非货币收入折算)、订单流水。这意味着平台上的每一笔真实交易主体都被锁定。

  2.代理责任穿透(17号公告核心): 货代、外综服等代理出口企业,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必须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境内真实生产销售企业)的名称、税号及出口金额,并附报《代理出口企业受托出口情况汇总表》。

  致命后果: 若代理企业未报送、报送错误(如填写报关行)或隐瞒真实货主,该笔出口业务将视为代理企业“自营出口”,需按全额出口货值(而非代理费)缴纳25%企业所得税!例如:代理出口1000万货物,若无法关联真实货主,代理企业需补税约250万!

  3.数据交叉核验闭环: 税务机关通过“金税四期”,将平台数据、企业申报数据、海关报关单进行实时比对。平台显示某卖家收入100万,但税务申报为0或未关联该卖家?系统瞬间触发预警!

  二、为何能倒查1-9月?追溯机制深度解析

  新规10月1日生效,却为何能覆盖全年业务?关键在于17号公告对预缴申报“累计申报属性”的运用与15号公告平台数据的回溯:

  1.法定累计申报义务(法律根基): 《企业所得税法》及17号公告文明确规定,企业在10月进行第三季度预缴申报时,必须填报1月1日至9月30日的累计经营数据。这是企业的法定义务。

  2.10月申报=全年“合规审计”点: 若企业在10月这次关键申报中,未如实申报或修正1-9月期间的“买单”行为(即未在申报表或《汇总表》中关联真实货主),即构成《税收征管法》第63条规定的“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3.平台数据提供“铁证”(15号文回溯): 平台需在10月31日前报送2025年1-9月的全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将其与企业在10月申报的数据进行比对。平台显示卖家A出口500万,但货代申报未关联A?直接坐实虚假申报!

  4.海关数据兜底核验: 税务将调取海关2025年全年报关单,核验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发货人”与税务系统里申报该笔收入的主体是否一致。不一致?按报关单日期追溯!

  总结追溯路径: 平台数据(锁定真实卖家)→ 企业10月申报(暴露是否关联)→ 海关数据(验证一致性)→ 触发处罚。

  三、亡羊补牢!1-9月买单企业的紧急自救指南

  面对10月的追溯风暴,2025年1-9月有过买单出口的企业必须立即行动:

  阶段一:紧急自查与税务补救(8月内完成!)

  1.全盘扫描历史业务:

  调取2025年1-9月所有报关单,逐笔核对报关主体与实际货主是否一致,标记所有“借壳”业务。

  精准测算风险敞口: 按内销标准计算潜在补税(增值税13% + 企业所得税25%)及滞纳金(日万分之五,年化18.25%)。例如:1000万买单货值,潜在税负约380万(130万增值税 + 250万所得税) + 滞纳金。

  2.主动申报纠偏:

  通过电子税务局“历史业务纠偏”通道,主动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此举可争取减轻罚款(如深圳某服装企业主动补缴后罚款比例降至0.3倍)。

  保留所有整改证据。

  阶段二:模式切换与凭证重构(9-12月核心)

  1.选择合规替代路径:

  1039市场采购贸易: 适合小批量、无票货物(单票≤15万美金)。在义乌、常熟等试点注册个体户,免征增值税(不退),综合成本较买单降约30%。

  正规代理出口: 无资质中小企业的优选。签订清晰代理协议(服务费1%-3%),由代理方合规报关并留存委托证明,大幅降低查验风险。

  申请自营出口权: 年出口额较大(如超5000万)企业的长远之策,可享退税及AEO认证红利。

  2.重构“四流合一”证据链:

  货物流: 补签与实际货主的购销合同,留存物流提单。

  资金流:通过公户补录或修正收汇记录,彻底摒弃地下钱庄流水。

  票据流: 向供应商补开或协商代开增值税发票。

  单证流: 确保报关单信息与真实交易链匹配。

  技术加持: 使用区块链(如腾讯云TBaaS)对关键历史凭证存证,应对追溯稽查。

  阶段三:风险隔离与信用修复

  1.筑法律防火墙: 与参与过买单的货代签订《历史业务责任切割协议》(需律师审核)。考虑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覆盖潜在历史问题引发的补税风险。

  2.修复纳税信用: 处理非正常户等标记(清缴欠税+罚款)。连续6个月合规申报后可申请信用评级上调(D级→C级)。

  四、拥抱合规:技术赋能与政策红利

  1.部署AI合规工具:

  引入关务ERP系统,实现平台订单→税务申报→报关单的自动映射,杜绝“三单不一致”。

  2.抢抓政策窗口:

  海南自贸港中转: 利用其中转优势,加速国内环节税返还。

  税收优惠: 如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20%)、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17号文明确预缴即可享受!)。

  结语:合规转型,刻不容缓

  15号公告、17号公告构筑的“平台数据→税务核验→海关比对→双向追责”闭环,已将“买单出口”彻底埋葬。10月不仅是新规起点,更是对全年买单业务的“清算点”。企业唯有穿透至真实货主、重构四流凭证、拥抱数字化合规工具,才能在“实质穿透”监管时代生存发展。

  易税通提醒: 历史买单业务的清理、合规路径的选择、证据链的重构,均需专业判断与精准操作。窗口期紧迫,立即启动“税务体检”,制定个性化合规方案,化政策阵痛为竞争新优势!


热门推荐
执行新准则,“营业外收入”核算范围变了
根据现行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说明:(利润表)“营业外收入”行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除营业利润以外的收益,主要包括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企业接受股东或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经济实质属于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的除外)等。该项目应根…
“投资收益”归集口径,税会有差异
笔者在实务中发现,一些跨行业企业在适用政策过程中,容易弄错投资收益的计算口径,从而引发一系列税务风险。相关企业对此应高度关注。
一张假发票引发的合规思考
大连五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佳国际)曾因一张意外流入的假发票而受到税务部门处罚,在相关记录被公开后,公司业务一度受到不小的影响。
提升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风险防控精准度
商品混凝土行业是建筑业的重要配套领域,其生产经营具有原材料购进渠道多、销售周期短、资金流动快等特点,一些企业存在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申报滞后等问题。国家税务总局阜康市税务局结合商品混凝土行业特点,采取数据共享、构建指标模型、分类辅导培训等举措,推动行业…
年终关账这些雷区千万别踩!“其他应收款”余额过大?
“其他应收款”不是企业的“避税天堂”,处理不当反而容易成为税务稽查的“突破口”。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控制、定期清理款项,是规避相关税务风险的根本之道。
增值税法视同应税交易条款的立法逻辑与实践解析
设定视同应税交易条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多收税,而是为了维持增值税链条的连续性,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要稳稳地传递下去。此外,设定视同应税交易条款的另一个目的 ,也有“反避税”的含义在里面,防止明明销售了却谎称无偿赠送,从而少缴增值税。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