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针对财务造假的顽疾,证监会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强化立体化追责。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11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针对财务造假的顽疾,证监会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强化立体化追责。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今年以来,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上升到新高度,多部门联手发文出台新规,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新格局,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建立综合惩防体系打击财务造假的效果是积极且显著的。这不仅体现在案件数量和罚没款金额的增加上,更体现在监管体系的完善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上。”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组合拳”
提高财务造假违法成本
财务造假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新“国九条”提出,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整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今年以来,针对财务造假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提高违法成本。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从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五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
8月16日,最高检印发《关于办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明确财务造假犯罪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重点问题。同日,司法部会同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聚焦规范中介机构服务中的相关收费问题,加强监管,增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等。
“只有严打财务造假,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恢复市场信心。”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合力打击财务造假,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一方面健全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立体化惩戒约束体系,并对财务造假者、配合造假者一同打击;另一方面强调惩防并重,不光注重行为处罚,还强调常态化防治机制,如增强公司治理内生约束,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加强联合惩戒与社会监督等。
涉信披违法违规问题仍然突出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125家上市公司发布143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告,超过八成(122份)涉嫌信披违法违规,同比增8.9%。其中,9家退市公司收到10份证监会立案调查书,均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在上市公司中仍然较为突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所在。上市公司涉嫌信披违法违规的情况需要高度重视,信披质量提升任重道远。”田利辉表示。
从立案调查对象来看,上述122份涉嫌信披违法违规立案调查书涉及105家公司,36家公司及其重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均被立案调查,56家仅公司被立案调查,13家仅公司“关键少数”被立案调查。
此外,今年以来,证监会公布多起涉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罚单。其中,针对恒大地产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等行为,对恒大地产罚款41.75亿元,对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许家印处以4700万元罚款,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田利辉表示,这有助于维护上市公司整体的声誉和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投资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此外,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可以遏制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构建良性资本市场生态,整体效率和公平性,推动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特别是打击财务造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2025年4月24日公布,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制度设计对清洁能源投资具有“隐形杠杆”作用。企业所得税既可以通过基础税收条款间接影响清洁能源投资,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对投资产生直接影响。
完善经营者集中监管规则体系,从增强透明度、健全分类分级审查制度、提高便利度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更精准地识别竞争合规风险,激发民营经营主体投资并购活力。
11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针对财务造假的顽疾,证监会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强化立体化追责。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今年以来,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上升到新高度,多部门联手发文出台新规,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新格局,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建立综合惩防体系打击财务造假的效果是积极且显著的。这不仅体现在案件数量和罚没款金额的增加上,更体现在监管体系的完善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上。”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组合拳”
提高财务造假违法成本
财务造假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新“国九条”提出,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整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今年以来,针对财务造假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提高违法成本。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从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五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
8月16日,最高检印发《关于办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明确财务造假犯罪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重点问题。同日,司法部会同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聚焦规范中介机构服务中的相关收费问题,加强监管,增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等。
“只有严打财务造假,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恢复市场信心。”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合力打击财务造假,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一方面健全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立体化惩戒约束体系,并对财务造假者、配合造假者一同打击;另一方面强调惩防并重,不光注重行为处罚,还强调常态化防治机制,如增强公司治理内生约束,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加强联合惩戒与社会监督等。
涉信披违法违规问题仍然突出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125家上市公司发布143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告,超过八成(122份)涉嫌信披违法违规,同比增8.9%。其中,9家退市公司收到10份证监会立案调查书,均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在上市公司中仍然较为突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所在。上市公司涉嫌信披违法违规的情况需要高度重视,信披质量提升任重道远。”田利辉表示。
从立案调查对象来看,上述122份涉嫌信披违法违规立案调查书涉及105家公司,36家公司及其重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均被立案调查,56家仅公司被立案调查,13家仅公司“关键少数”被立案调查。
此外,今年以来,证监会公布多起涉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罚单。其中,针对恒大地产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等行为,对恒大地产罚款41.75亿元,对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许家印处以4700万元罚款,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田利辉表示,这有助于维护上市公司整体的声誉和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投资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此外,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可以遏制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构建良性资本市场生态,整体效率和公平性,推动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