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什么是逆周期调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物价的涨跌。当物价上涨时,人们通常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减少消费,可能导致“消费不足”而引发的经济衰退。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税等政策来加大支出,抵御经济衰退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此时采取的举措属于逆周期调节。
逆周期调节针对的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国民经济运行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周而复始的现象。从长期看,经济发展趋势是整体向上的;从短期看,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呈现起伏的规律性周期。所谓逆周期,就是在把握经济周期的基础上“反着来”,以对抗经济周期的不利影响。逆周期调节指政府根据经济周期阶段,动态、综合、主动地运用政策工具“熨平”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从而更好促进经济发展。
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短时间内难以推动经济较快复苏上行,可以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推动经济复苏。财税政策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当经济上行容易引发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的财税政策,通过降低投资等抑制经济过热;相反,当经济下行引发“过冷”时,政府采取扩张的财税政策,通过增加投资和需求等促进经济增长。打个比方,如同车速太快时踩刹车,当车速太慢时踩油门,以让车保持合适的速度行进。当前逆周期调节的财税政策就是给经济发展“加力”,实现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
财税政策如何发挥调节作用?
通常,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税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其中财税政策主要涉及支出和收入。财税政策素有宏观经济“内在稳定器”之称,是政府运用国家预算、税收等财政手段,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从传导机制来看,财税政策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经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最终影响总需求。针对经济下行阶段的财税政策逆周期调节,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税费优惠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调节作用,带动、引导更大规模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扩内需、化风险、稳增长、促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财税政策逆周期调节,需要在准确判断经济周期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今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组合运用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赤字、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其中在税收政策上,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有哪些闪亮登场的财税政策工具?
本次逆周期调节的财税增量政策,有三个关键词,即“一揽子、针对性、增量”。“一揽子”要求采用系统性综合性政策措施,而不是单项政策,以实现政策组合合力。“针对性”要求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增量”要求在既有政策基础上,创新财税政策工具箱里的调节工具。
本次政策“及时雨”释放了多个重要信号,例如采取综合措施完成全年预算目标、鼓励地方盘活闲置资产补充地方财力、支持房地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入预期等。从政策目标可以看出,财税政策工具不是随意使用的,而是针对当前的经济周期精准发力。
具体而言,本次政策调节的工具箱中至少有以下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工具: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发挥“1+1大于2”的政策“组合拳”效果,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四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通过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助、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等,充实老百姓的“钱袋子”,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当然,财税政策逆周期调节不限于以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还有其他正在研究中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将共同发挥作用,加力稳增长、保民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特别是打击财务造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2025年4月24日公布,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制度设计对清洁能源投资具有“隐形杠杆”作用。企业所得税既可以通过基础税收条款间接影响清洁能源投资,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对投资产生直接影响。
完善经营者集中监管规则体系,从增强透明度、健全分类分级审查制度、提高便利度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更精准地识别竞争合规风险,激发民营经营主体投资并购活力。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什么是逆周期调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物价的涨跌。当物价上涨时,人们通常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减少消费,可能导致“消费不足”而引发的经济衰退。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税等政策来加大支出,抵御经济衰退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此时采取的举措属于逆周期调节。
逆周期调节针对的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国民经济运行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周而复始的现象。从长期看,经济发展趋势是整体向上的;从短期看,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呈现起伏的规律性周期。所谓逆周期,就是在把握经济周期的基础上“反着来”,以对抗经济周期的不利影响。逆周期调节指政府根据经济周期阶段,动态、综合、主动地运用政策工具“熨平”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从而更好促进经济发展。
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短时间内难以推动经济较快复苏上行,可以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推动经济复苏。财税政策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当经济上行容易引发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的财税政策,通过降低投资等抑制经济过热;相反,当经济下行引发“过冷”时,政府采取扩张的财税政策,通过增加投资和需求等促进经济增长。打个比方,如同车速太快时踩刹车,当车速太慢时踩油门,以让车保持合适的速度行进。当前逆周期调节的财税政策就是给经济发展“加力”,实现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
财税政策如何发挥调节作用?
通常,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税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其中财税政策主要涉及支出和收入。财税政策素有宏观经济“内在稳定器”之称,是政府运用国家预算、税收等财政手段,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从传导机制来看,财税政策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经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最终影响总需求。针对经济下行阶段的财税政策逆周期调节,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税费优惠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调节作用,带动、引导更大规模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扩内需、化风险、稳增长、促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财税政策逆周期调节,需要在准确判断经济周期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今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组合运用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赤字、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其中在税收政策上,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有哪些闪亮登场的财税政策工具?
本次逆周期调节的财税增量政策,有三个关键词,即“一揽子、针对性、增量”。“一揽子”要求采用系统性综合性政策措施,而不是单项政策,以实现政策组合合力。“针对性”要求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增量”要求在既有政策基础上,创新财税政策工具箱里的调节工具。
本次政策“及时雨”释放了多个重要信号,例如采取综合措施完成全年预算目标、鼓励地方盘活闲置资产补充地方财力、支持房地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入预期等。从政策目标可以看出,财税政策工具不是随意使用的,而是针对当前的经济周期精准发力。
具体而言,本次政策调节的工具箱中至少有以下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工具: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发挥“1+1大于2”的政策“组合拳”效果,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四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通过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助、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等,充实老百姓的“钱袋子”,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当然,财税政策逆周期调节不限于以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还有其他正在研究中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将共同发挥作用,加力稳增长、保民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