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干货
分享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力度逐月加快,消费增速回升,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力度逐月加快,消费增速回升,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发展逐步向高端制造转型,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明显;进出口平稳增长,贸易结构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社会融资和货币供应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金融支撑。

  一季度经济复苏向好消费对经济贡献明显回升

  第一,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线上线下经济活动相继恢复,对外开放和经贸往来进一步增多,我国经济基本面势必进一步向好。其中,第三产业复苏明显,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8%,有力支撑经济增长。展望后三个季度,考虑到2022年低基数因素,第三产业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

  第二,消费增速触底回升,居民预期和行业景气度逐渐向好,消费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步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5万亿元,同比增速5.8%。随着疫情影响消退,线下消费增速抬升特别是一季度餐饮收入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高达13.9%,较2022年同期增速高13.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下消费场景和聚集性消费逐步恢复。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88元,支出8303元,分别同比增长4.0%和4.8%,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同比增长2.7%和3.5%。平均消费倾向为57.7%,同环比有所回升。随着消费逐步回暖,居民储蓄意愿有所回落,消费和投资信心边际修复。

  第三,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传统制造业投资有力支撑经济增长,高技术制造业等经济增长新动能逐步壮大。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形成拉动效应。

  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对制造业投资稳步复苏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强,一季度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加43.1%、19.2%、19%、14.5%、10.8%。新经济方面,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5.2%,自2020年10月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速,约为制造业全行业增速的2.2倍,同期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2%,约为制造业整体增速的2.2倍。

  第四,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一季度,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0.8%,不含电力则为8.8%,二者均为近五年以来同期较高增速,为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2.1倍,有力支撑投资回升。

  第五,进出口平稳增长,贸易结构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贸易顺差1.41万亿元。

  分区域看,东盟、“一带一路”国家、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贸易增速保持正向贡献。其中,东盟占比整体呈上升态势,绝对金额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分企业所有制看,民营企业依旧是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动力。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产业结构向技术驱动转型,带动出口产品结构向好变化,能源、食品等进口增速较快。

  第六,社会融资超预期增长,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金融支撑。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名义GDP增速。从边际来看,3月社融增量达5.28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值。

  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2.36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3.6%,同比高4.5个百分点;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4%,同比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税收收入维持超八成比重。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达到全年预算进度的29%,达到往年平均水平。其中,3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46%,实现止跌回升。其中,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非税收入10634亿元,税收收入占比83%,整体保持稳定。拉动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是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12.2%和9.3%,国内生产经营逐步恢复。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收入变动印证了出口向好、房地产边际转暖、企业销售收入回升、经营主体活跃向好。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收入端减税降费但支出端强度不减。财税等部门先后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8万亿元。税费优惠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延续已有优惠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精准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将部分机制进行制度性安排,持续优化税制体系。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名义GDP增速,保持了较强的支出强度,支出预算完成度达到2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240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较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675亿元,同比增长6.9%。在总量力度增大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出向科技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其中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农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同比增长9.4%、9.6%、12.2%、10.9%、9%。

  财政政策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功能。财政政策不仅是宏观经济波动的调节手段,也兼顾微观调整和结构调整机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财政政策结构调整功能进一步加强,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协调联动,通过税制设计、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多种财政政策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政策性金融等协同重点支持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兜牢民生就业和社会保障、补齐基建短板和乡村建设等,实现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控相结合,引导经济发展转型。

  需求侧发力

  推动经济全面回升

  从总量来看,考虑到政策效力逐步显现、复苏进程进一步深化以及季节性特征、低基数效应等因素,本年剩余季度的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但需要重视的是,我国经济回升面临结构分化,建议以修复企业部门的投资信心和经营环境为政策抓手,多措并举扩大总需求,落实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进一步全面向上。

  第一,在政策着力点方面,应以企业部门作为推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从紧迫性来看,当前“产业分化”突出体现在消费较有韧性但第二产业、制造业等偏弱,工业企业部门更需政策救助;从必要性来看,企业部门是推动居民部门进一步复苏的关键所在,可以协同带动居民部门全面复苏;从可行性来看,直接对居民部门救助成本过高且精准度偏差极大,与之相比,在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下,追踪救助企业部门更为可行。

  第二,在总量政策层面,以财政政策为发力重点,加强货币政策协同,积极扩大总需求。当前,需求不足是导致我国结构分化的主要根源,亟需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刺激总需求。应发挥财政资金传导机制灵活,直达微观实体的优越性,将政策舞台聚焦于财政政策。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保持适当的财政支出强度,综合运用国债、地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牵引作用,支持企业部门投资经营。另一方面,提高政策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货币政策要为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堵点和难点,避免货币滞留金融体系“空转”,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在结构政策层面,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给予企业部门精准财税支持和金融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存在结构化和非对称特征,特别是耐用品消费行业、制造业等复苏力度相对较弱,需求的薄弱环节在于企业部门。研判不同工业门类的供需格局,供给端产能调整与需求端拓客开源并用,将扩大需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强对需求不足行业的政策支持,如适当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消费刺激政策,引导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下乡进村,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多元融资,优化企业负债管理,提升经营韧性。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财政扶持力度,对弱势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在延续优化税费减免政策的同时,研究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财政补贴机制。

  第四,在长期政策层面,完善优化企业部门营商环境,提升居民部门消费倾向。企业部门的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首先,应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理边界。其次,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发挥供应链龙头地位,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金融部门应强化普惠金融力度,扶小扶弱。再次,营造支持企业部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良好氛围,鼓励民间干事创业。同时,应以乡村振兴为有力抓手,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比重,抬升社会整体消费倾向。通过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互动机制,以居民部门消费倾向抬升助力企业部门投资乘数扩大,进一步壮大我国实体经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01.jp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自来水供应企业:研发费用能否加计扣除?

    近年来,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持续优化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研发方面的资金压力。

  • 行政复议法修订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影响

    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 干货分享: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怎么用

    今年以来,为了方便各经营主体及时了解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出口退税“一本通”电子手册》《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1.0)》《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版)》等8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 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

    在不改变房产所有权的情况下,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按实现经营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租金分成,是实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经营模式。

  • 避坑!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易错情形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7项。

  • 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做到勤勉尽责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被判承担巨额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4
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一)
5
2022年第四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关注这些新变化
6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7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下)
8
数字经济税收“双支柱”问答:支柱二GloBE规则十五问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经济参考报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力度逐月加快,消费增速回升,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力度逐月加快,消费增速回升,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发展逐步向高端制造转型,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明显;进出口平稳增长,贸易结构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社会融资和货币供应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金融支撑。

  一季度经济复苏向好消费对经济贡献明显回升

  第一,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线上线下经济活动相继恢复,对外开放和经贸往来进一步增多,我国经济基本面势必进一步向好。其中,第三产业复苏明显,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8%,有力支撑经济增长。展望后三个季度,考虑到2022年低基数因素,第三产业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

  第二,消费增速触底回升,居民预期和行业景气度逐渐向好,消费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步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5万亿元,同比增速5.8%。随着疫情影响消退,线下消费增速抬升特别是一季度餐饮收入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高达13.9%,较2022年同期增速高13.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下消费场景和聚集性消费逐步恢复。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88元,支出8303元,分别同比增长4.0%和4.8%,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同比增长2.7%和3.5%。平均消费倾向为57.7%,同环比有所回升。随着消费逐步回暖,居民储蓄意愿有所回落,消费和投资信心边际修复。

  第三,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传统制造业投资有力支撑经济增长,高技术制造业等经济增长新动能逐步壮大。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形成拉动效应。

  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对制造业投资稳步复苏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强,一季度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加43.1%、19.2%、19%、14.5%、10.8%。新经济方面,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5.2%,自2020年10月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速,约为制造业全行业增速的2.2倍,同期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2%,约为制造业整体增速的2.2倍。

  第四,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一季度,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0.8%,不含电力则为8.8%,二者均为近五年以来同期较高增速,为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2.1倍,有力支撑投资回升。

  第五,进出口平稳增长,贸易结构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贸易顺差1.41万亿元。

  分区域看,东盟、“一带一路”国家、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贸易增速保持正向贡献。其中,东盟占比整体呈上升态势,绝对金额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分企业所有制看,民营企业依旧是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动力。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产业结构向技术驱动转型,带动出口产品结构向好变化,能源、食品等进口增速较快。

  第六,社会融资超预期增长,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金融支撑。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名义GDP增速。从边际来看,3月社融增量达5.28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值。

  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2.36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3.6%,同比高4.5个百分点;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4%,同比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税收收入维持超八成比重。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达到全年预算进度的29%,达到往年平均水平。其中,3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46%,实现止跌回升。其中,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非税收入10634亿元,税收收入占比83%,整体保持稳定。拉动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是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12.2%和9.3%,国内生产经营逐步恢复。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收入变动印证了出口向好、房地产边际转暖、企业销售收入回升、经营主体活跃向好。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收入端减税降费但支出端强度不减。财税等部门先后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8万亿元。税费优惠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延续已有优惠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精准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将部分机制进行制度性安排,持续优化税制体系。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名义GDP增速,保持了较强的支出强度,支出预算完成度达到2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240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较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675亿元,同比增长6.9%。在总量力度增大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出向科技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其中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农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同比增长9.4%、9.6%、12.2%、10.9%、9%。

  财政政策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功能。财政政策不仅是宏观经济波动的调节手段,也兼顾微观调整和结构调整机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财政政策结构调整功能进一步加强,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协调联动,通过税制设计、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多种财政政策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政策性金融等协同重点支持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兜牢民生就业和社会保障、补齐基建短板和乡村建设等,实现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控相结合,引导经济发展转型。

  需求侧发力

  推动经济全面回升

  从总量来看,考虑到政策效力逐步显现、复苏进程进一步深化以及季节性特征、低基数效应等因素,本年剩余季度的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但需要重视的是,我国经济回升面临结构分化,建议以修复企业部门的投资信心和经营环境为政策抓手,多措并举扩大总需求,落实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进一步全面向上。

  第一,在政策着力点方面,应以企业部门作为推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从紧迫性来看,当前“产业分化”突出体现在消费较有韧性但第二产业、制造业等偏弱,工业企业部门更需政策救助;从必要性来看,企业部门是推动居民部门进一步复苏的关键所在,可以协同带动居民部门全面复苏;从可行性来看,直接对居民部门救助成本过高且精准度偏差极大,与之相比,在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下,追踪救助企业部门更为可行。

  第二,在总量政策层面,以财政政策为发力重点,加强货币政策协同,积极扩大总需求。当前,需求不足是导致我国结构分化的主要根源,亟需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刺激总需求。应发挥财政资金传导机制灵活,直达微观实体的优越性,将政策舞台聚焦于财政政策。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保持适当的财政支出强度,综合运用国债、地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牵引作用,支持企业部门投资经营。另一方面,提高政策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货币政策要为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堵点和难点,避免货币滞留金融体系“空转”,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在结构政策层面,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给予企业部门精准财税支持和金融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存在结构化和非对称特征,特别是耐用品消费行业、制造业等复苏力度相对较弱,需求的薄弱环节在于企业部门。研判不同工业门类的供需格局,供给端产能调整与需求端拓客开源并用,将扩大需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强对需求不足行业的政策支持,如适当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消费刺激政策,引导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下乡进村,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多元融资,优化企业负债管理,提升经营韧性。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财政扶持力度,对弱势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在延续优化税费减免政策的同时,研究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财政补贴机制。

  第四,在长期政策层面,完善优化企业部门营商环境,提升居民部门消费倾向。企业部门的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首先,应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理边界。其次,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发挥供应链龙头地位,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金融部门应强化普惠金融力度,扶小扶弱。再次,营造支持企业部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良好氛围,鼓励民间干事创业。同时,应以乡村振兴为有力抓手,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比重,抬升社会整体消费倾向。通过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互动机制,以居民部门消费倾向抬升助力企业部门投资乘数扩大,进一步壮大我国实体经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01.jpg

热门推荐
自来水供应企业:研发费用能否加计扣除?
近年来,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持续优化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研发方面的资金压力。
行政复议法修订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影响
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干货分享: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怎么用
今年以来,为了方便各经营主体及时了解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出口退税“一本通”电子手册》《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1.0)》《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版)》等8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
在不改变房产所有权的情况下,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按实现经营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租金分成,是实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经营模式。
避坑!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易错情形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7项。
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做到勤勉尽责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被判承担巨额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