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干货
分享
企业需改变传统印花税管理方式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林雪锋

自2022年7月1日以来,印花税法已经施行半年多。自印花税法实施以来,笔者在服务企业纳税人过程中发现,一些纳税人对印花税法的主要变化还不够熟悉,日常管理中容易存在一些涉税风险点。

  自2022年7月1日以来,印花税法已经施行半年多。自印花税法实施以来,笔者在服务企业纳税人过程中发现,一些纳税人对印花税法的主要变化还不够熟悉,日常管理中容易存在一些涉税风险点。大数据时代,企业需改变传统的印花税管理方式,重视对企业涉税数据的应用分析,定期开展纳税健康检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风险点一:政策理解不准确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日常接触较多的印花税涉税事项主要与合同、产权转移书据相关。虽然印花税法附件《印花税税目税率表》中,以正列举方式对具体的征税范围予以明确,但由于实际工作中具体情况较为复杂,业务类型难以直观与政策规定情形一一对应,需要企业进行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很容易混淆征税范围。以书面合同为例,对于该类型事项,印花税法未提供准确的分析判断原则,需要结合民法典的规定进行综合判断,但大多数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征税范围。

  此外,根据印花税法规定,印花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受政策本身复杂性及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许多企业在执行时错误计算印花税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一些企业未留意印花税法实施后,部分税目税率下调,仍按照原税率申报纳税,造成多缴印花税;一些企业未在应税凭证书立环节按合同金额进行申报,而是在具体执行中根据实际结算情况逐次申报;还有一些企业的原应税凭证所列金额与实际结算金额不一致,且对应税凭证所列金额进行了变更,但在具体申报时,未及时对印花税申报情况进行更正,导致多缴或少缴税款,等等。

  风险点二:合同管理不规范

  全面掌握合同等应税凭证,是准确申报印花税的前提和基础。实际工作中,与其他税种相比较,印花税的税负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一些企业对该税种的管理不甚重视,在合同等涉税凭证管理方面比较松散,影响印花税申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合同签订事项,仅由行政部门或者法务部门负责,未让财务部门参与其中,也未将合同签订结果抄送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难以掌握合同签订的相关情况,准确申报印花税更是无从谈起。再比如,一些企业档案管理不甚完善,通常由各主办部门管理相应的合同,未安排专门部门或人员统筹合同的全面管理,也未要求各部门把合同签订相关的信息及时反馈至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难以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规范印花税申报也成了“无米之炊”。

  同时,一些企业对于长期合作客户,并非每次交易均签订正式合同,而是通过订单、要货单等单据或邮件往来等确定合作关系,应税凭证散落在系统、邮件等不同平台,进一步加大了财务人员跟进处理的工作难度。

  风险点三:纳税申报不及时

  在过去的暂行条例时期,印花税纳税期限并不明确,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企业对申报及时性关注不够,滞后申报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印花税法的正式实施,纳税期限已经明确,按次或按期申报的纳税人均须按时申报,延迟申报将会产生滞纳金等风险。

  实务中,一些企业的财税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对印花税法规定不甚熟悉,对于部分政策执行细节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延迟申报的情况发生。举例来说,对于未列明金额的应税凭证,印花税法明确规定,应于书立的首个纳税申报期申报应税合同。但是,一些企业直到实际结算时才申报纳税,进而导致逾期申报。

  印花税虽然税率较低,但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纳税人加强对印花税申报数据的校验,分析不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是否存在申报异常情形。在实务中,可以定期抽查应税凭证的原始资料,跟进后续结算执行情况,重点关注税目选择、计税依据计算及适用税率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少缴或多缴印花税的情况。

  同时,企业还应利用好印花税和发票及其他税种申报数据的勾稽关系,加强关联项目之间的校验。例如,可分析企业收入确认及成本结转的数据,判断其与印花税计税依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或通过分析企业发票开具及抵扣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漏申报情形,有效堵塞内部管理漏洞。

  (作者单位:广州浩旭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1.jp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自来水供应企业:研发费用能否加计扣除?

    近年来,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持续优化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研发方面的资金压力。

  • 行政复议法修订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影响

    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 干货分享: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怎么用

    今年以来,为了方便各经营主体及时了解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出口退税“一本通”电子手册》《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1.0)》《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版)》等8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 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

    在不改变房产所有权的情况下,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按实现经营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租金分成,是实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经营模式。

  • 避坑!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易错情形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7项。

  • 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做到勤勉尽责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被判承担巨额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4
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一)
5
2022年第四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关注这些新变化
6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7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下)
8
数字经济税收“双支柱”问答:支柱二GloBE规则十五问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企业需改变传统印花税管理方式
中国税务报
自2022年7月1日以来,印花税法已经施行半年多。自印花税法实施以来,笔者在服务企业纳税人过程中发现,一些纳税人对印花税法的主要变化还不够熟悉,日常管理中容易存在一些涉税风险点。
 

  自2022年7月1日以来,印花税法已经施行半年多。自印花税法实施以来,笔者在服务企业纳税人过程中发现,一些纳税人对印花税法的主要变化还不够熟悉,日常管理中容易存在一些涉税风险点。大数据时代,企业需改变传统的印花税管理方式,重视对企业涉税数据的应用分析,定期开展纳税健康检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风险点一:政策理解不准确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日常接触较多的印花税涉税事项主要与合同、产权转移书据相关。虽然印花税法附件《印花税税目税率表》中,以正列举方式对具体的征税范围予以明确,但由于实际工作中具体情况较为复杂,业务类型难以直观与政策规定情形一一对应,需要企业进行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很容易混淆征税范围。以书面合同为例,对于该类型事项,印花税法未提供准确的分析判断原则,需要结合民法典的规定进行综合判断,但大多数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征税范围。

  此外,根据印花税法规定,印花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受政策本身复杂性及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许多企业在执行时错误计算印花税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一些企业未留意印花税法实施后,部分税目税率下调,仍按照原税率申报纳税,造成多缴印花税;一些企业未在应税凭证书立环节按合同金额进行申报,而是在具体执行中根据实际结算情况逐次申报;还有一些企业的原应税凭证所列金额与实际结算金额不一致,且对应税凭证所列金额进行了变更,但在具体申报时,未及时对印花税申报情况进行更正,导致多缴或少缴税款,等等。

  风险点二:合同管理不规范

  全面掌握合同等应税凭证,是准确申报印花税的前提和基础。实际工作中,与其他税种相比较,印花税的税负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一些企业对该税种的管理不甚重视,在合同等涉税凭证管理方面比较松散,影响印花税申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合同签订事项,仅由行政部门或者法务部门负责,未让财务部门参与其中,也未将合同签订结果抄送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难以掌握合同签订的相关情况,准确申报印花税更是无从谈起。再比如,一些企业档案管理不甚完善,通常由各主办部门管理相应的合同,未安排专门部门或人员统筹合同的全面管理,也未要求各部门把合同签订相关的信息及时反馈至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难以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规范印花税申报也成了“无米之炊”。

  同时,一些企业对于长期合作客户,并非每次交易均签订正式合同,而是通过订单、要货单等单据或邮件往来等确定合作关系,应税凭证散落在系统、邮件等不同平台,进一步加大了财务人员跟进处理的工作难度。

  风险点三:纳税申报不及时

  在过去的暂行条例时期,印花税纳税期限并不明确,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企业对申报及时性关注不够,滞后申报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印花税法的正式实施,纳税期限已经明确,按次或按期申报的纳税人均须按时申报,延迟申报将会产生滞纳金等风险。

  实务中,一些企业的财税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对印花税法规定不甚熟悉,对于部分政策执行细节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延迟申报的情况发生。举例来说,对于未列明金额的应税凭证,印花税法明确规定,应于书立的首个纳税申报期申报应税合同。但是,一些企业直到实际结算时才申报纳税,进而导致逾期申报。

  印花税虽然税率较低,但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纳税人加强对印花税申报数据的校验,分析不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是否存在申报异常情形。在实务中,可以定期抽查应税凭证的原始资料,跟进后续结算执行情况,重点关注税目选择、计税依据计算及适用税率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少缴或多缴印花税的情况。

  同时,企业还应利用好印花税和发票及其他税种申报数据的勾稽关系,加强关联项目之间的校验。例如,可分析企业收入确认及成本结转的数据,判断其与印花税计税依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或通过分析企业发票开具及抵扣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漏申报情形,有效堵塞内部管理漏洞。

  (作者单位:广州浩旭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01.jpg

热门推荐
自来水供应企业:研发费用能否加计扣除?
近年来,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持续优化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研发方面的资金压力。
行政复议法修订对税务行政复议的影响
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干货分享: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怎么用
今年以来,为了方便各经营主体及时了解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出口退税“一本通”电子手册》《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1.0)》《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版)》等8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
在不改变房产所有权的情况下,以房产投资联合经营,按实现经营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租金分成,是实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经营模式。
避坑!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易错情形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7项。
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做到勤勉尽责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被判承担巨额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